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政策

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局面

来源: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2005-10-08   人气:
同志们:



     今天,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十个部门,在这里共同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交流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研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扎实工作,全面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刚才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都介绍了很好的做法和经验,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280万人,比上年增加68万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有关部门、各地方、各高校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到9月初,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实现就业人数20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6万人,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经过不懈的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在实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上迈出了重大坚实的步伐,初步形成了完整有效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包括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体系。这个框架和体系的初步形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历史性的突破。与此同时,这几年的就业工作,唱响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确立了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这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共同创造积累了一系列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黄菊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陈至立国务委员多次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连续两年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连续三年下发文件,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方向和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完善政策,认真落实。许多省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部署,有30个省区市、200多个地市、500多个县建立和健全了领导协调机制。高等学校普遍实行了“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校长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就业工作上来。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多方面紧密合作,是近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2003年,中组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开会部署200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0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按照部际联席会议的分工和各自职责,在构建政策体系、培育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多种服务、支持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也呈现出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同时,广大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中介机构日趋活跃,新闻界广泛关注,有力地支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是高等学校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满腔热情为毕业生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程度、办学特色和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高等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迈开步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改革初见成效,九月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增长6个百分点。各地初步建立了高校布局、学科专业结构、发展规划、招生规模等方面与毕业生就业挂钩的工作机制。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三到位”和“四化”建设明显加强。学生就业观念也更加贴近社会实际。



     四是指导服务的信息化,日益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心过问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步伐加快,30个省、市已建网,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各种网络互连互通,网上招聘十分活跃,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带动了毕业生就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是各地方、各高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全国多数省市及高校根据实际,因地、因校制宜,采取新的政策与举措促进就业。如:辽宁省在去年已出台42项政策的基础上,今年又出台28项政策;重庆市劳动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几十万元小额贷款;甘肃、湖北等地拨专款支持毕业生到乡镇工作,为农村学校引进师资;河南省鹤壁市在全市范围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山东等地、南京大学等一些学校设立“学士后流动站”;东北地区师范院校就业合作形成机制,等等。没有这些创造性的工作,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同志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直接推动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各高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和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艰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教育部,也代表部际联席会议十个部门,向各部门、各省市、各高校及社会各界关心、从事、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持方向,全力以赴抓好200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各地和高校工作进展情况差异较大,并且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十分突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身上寄托着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其就业问题,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主动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同时,我们必须充分看到,国民经济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广大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变化,都是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坚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确定,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是,要确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制定这一目标,既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状况,既考虑较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趋势和规律,又考虑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现有的基础和水平,既考虑我国社会公众心理预期水平,又参考了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经验。教育部党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一致认为,这一目标是实事求是的,也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方能实现的。



     为实现明年的年度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到四个必须:首先,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放松,要继续巩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第二,必须标本兼治,开拓创新。既要研究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瓶颈,也要解决带有根本性的和长远的问题,寻求新思路、新举措,更加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三,必须真抓实干,要出实招、求实效。第四,必须狠抓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改革是我们的永恒主题,深化改革是我们长期的战略任务。这几年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应当说,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教改革,思路对头、方向正确,带动了长效机制建设,要始终不渝地继续坚持下去。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标本兼治,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当前,要对高等教育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找准主要矛盾和困难,积极辨证地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考虑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立足于国情、省情、校情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第二,要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要由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而且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第三,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把二者充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要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最关心的事当成学校的头等大事切实做好,学校的发展才能有保障。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关键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育工作的全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求,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定位,加大改革力度,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要做好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依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科学制定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发展规模,切实把握好发展节奏。2005年教育部将根据实际,把各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适度硬性挂钩,通过挂钩,推动地方和高校更加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注重人才培育质量。



     不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高职院校,都要研究谋划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定位和特色,以科学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更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社会需求,盯紧市场变化,利用就业反馈,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将从宏观上严格控制布点过多的专业并研究制定结构调整宏观指导性意见,各省市和高校要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2、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半年实习与就业岗位相挂钩的方式,促进毕业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的结合。要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坚决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凡是可颁发证书的领域,一定要使80%以上的毕业生拿到“双证”,这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



     3、高等学校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绝不只是毕业前半年的工作,也决不是仅仅依靠兼职人员就能做好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要亲自抓就业、经常抓就业、长期抓就业,要调集精兵强将进入就业工作系统。高职院校要像现代企业开拓市场一样,采取哑铃型发展战略,大大加强就业工作系统。2005年,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抓好“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抓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从今年开始实行以五年为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并将就业工作作为核心指标之一。评价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有各自的指标体系,但学生就业率、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率等,都应当进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高专要把就业率作为评估的主要核心指标,坚持抓几年,一定要抓出效果、抓出成绩。



     四、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几项重点工作



     当前,要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完善市场机制、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各省区市、各高等学校要按照现已明确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在分解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2005年就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1、狠抓政策的落实、再落实



     2005年是政策落实年。要继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把相关部门和地方已出台的具体政策落实到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政策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加大落实力度,力争取得突破;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紧研究新办法、新举措;要认真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推广,促进政策效应的扩大。



     2、大力开拓毕业生基层就业大渠道,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大渠道在基层。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到城市街道、社区就业的新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资金包括各种奖学金,为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重点单位就业的学生代偿助学贷款。有关部门已初步决定,2005年国家奖助学金将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各地、各高校可参照这样的思路,积极扩宽毕业生下基层的渠道,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要发挥项目对毕业生下基层的带动作用。2005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适当拓展服务领域,继续落实好服务期满的志愿者应享受的各项政策。同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实施并扩大地方志愿者计划或类似项目。



     要支持到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扩大消化增量毕业生的空间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引导支持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要推广辽宁、安徽、重庆等地实施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要关心、支持和尽可能予以帮助;要积极推广上海等地的做法,对未就业毕业生实施“职业见习计划”,政府提供见习津贴和见习岗位。要抢抓机遇,不断拓展新渠道和新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



     3、满腔热情、周到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和择业是大学生重要人生转折,是他们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用“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的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特别要强调的是,高等学校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毕业生提供真诚关怀、科学指导、周到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迈好人生关键一步。



     一是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结合贯彻中央16号文件,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通过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创业政策,训练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毕业教育,帮助学生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二是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高等学校要举全校之力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要让所有的毕业生都知晓国家各项政策;要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尽量帮助毕业生达成他们的就业愿望;要简化环节、降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



     三是满腔热情地帮助困难群体。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对那些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家庭困难学生、长线专业学生和部分女生,以及登记待就业毕业生,要给予格外的关心帮助。



     4、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机制



     一是要加快网络建设,所有省市和学校,都要在2005年年底前建成,已经建立网络的要继续加大投入;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丰富内容、扩充功能,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三是要加强协调统筹,切实将毕业生就业纳入社会就业服务系统;四是要大力完善省市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当前我们在别的方面必须精兵简政,但是各地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助学贷款机构必须抓紧建立健全起来。



     5、大力推进市场建设,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就业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就业市场。发展并完善校园市场,促进校园招聘活动有序开展;积极培育协作性、区域性市场,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二是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积极建立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收集机制,进一步做好市场信息的后续开发和有效利用。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各类市场管理,逐步控制现有招聘会的规模,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应聘、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6、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和监测工作



     2005年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目前,我们已逐步规范到以就业率、灵活就业率、登记待就业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综合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各地在公布毕业生就业状况时,应考虑将几项指标一起公布。要建立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高等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党政领导要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保证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教育部在启动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时,不仅明确规定就业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规定,对上报不真实数据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



     7.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媒体和舆论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的就业政策,积极宣传各地高校和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积极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要坚持正面宣传,坚持调动积极因素,凡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事情要多宣传、多鼓励、多支持,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案情况少渲染、不炒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志们,2005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政策、健全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的关键一年。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全面完成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关闭】 【打印